项目规模:占地面积10.2k㎡
创建时间:2010-2017年
绿色建筑发展:绿色建筑标识项目21个,总建筑面积275.2万㎡。其中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占比63.6%,总建筑面积174.9万㎡,绿色建筑运行标识项目1个。
案例创新点
淮安生态新城在示范创建过程中总结形成了“四个一”示范创建模式,即构建“一套科学的生态指标体系”、建立“一套完善严谨的体制机制”、打造“一批低碳生态的示范项目”、探索“一个新型的产业发展模式”,是一套可操作、可复制的绿色生态新城创建模式。在推进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中,从以规模化推进绿色建筑发展为重点的“浅绿”阶段,到以全面落实绿色建筑技术为重点的“全绿”阶段,再到以绿色生态后评估+ 运行提效为重点的“深绿”阶段,逐步深入形成绿色生态全域发展的普遍态势。2013 年生态新城率先通过省住房城乡建设厅验收;2015 年9 月,成为全国首个通过住房城乡建设部验收的绿色园区示范工程。
案例简介
·绿色生态专项规划落地,城市生态系统协同发展
生态新城在城市总体规划等上位规划指导下,统筹编制了包含低碳生态、建筑能源、绿色交通、水资源等9 项专项规划,形成了覆盖城市多系统的绿色生态专项规划体系。2014 年,《淮安生态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》修编中将绿色建筑、可再生能源利用、非传统水源利用率等指标纳入控规,保障绿色生态技术措施和重点项目落地。生态新城在建设过程中,深入执行各专项规划,在城市空间复合利用、能源结构优化、绿色建筑、绿色交通和景观碳汇等方面协同推进各项绿色生态工作实施,推进区域绿色化发展。经过10 年的规划建设,生态新城已经由传统城市“高消耗、高排放、低产出”的“单向—线性”式发展,向“低消耗、低排放、高效益”的“循环—协同—平衡”式发展模式转变。
·注重生态环境修复,打造宜人宜居环境
生态新城在建设实施过程中,兼顾生态保护与绿色建设,采取生态修复和重建措施,恢复自然水系、湿地和植被,建设良性循环的复合生态系统。利用水网交错的自然优势,按照生态绿廊、城市公园、社区公园、街头绿地的分级结构建立层次有序、连续成网的开放绿地空间,实现自然生态环境与人工生态环境的和谐共融。通过生态环境修复、培育人工湿地涵养水源,低影响开发理念对雨水的入渗、回收和利用,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达到10%。
·建设绿色生态基础设施,提升城市绿色生活水平
生态新城将绿色生态理念充分融入城市建设中,建成了一批绿色生态基础设施。通过合理利用工业余热,作为供热热源,打造了区域能源综合利用系统,满足410 万㎡ 建筑的供热需求,每年减少耗煤量在11% 以上。建立高效而低碳的公共交通体系建设,充分运用有轨电车、公共自行车构建了多层次绿色出行方式,有效降低私家车使用率,绿色交通出行比例达到80%。全面采用LED 和太阳能路灯,全年共节约电力近20.9 万kW·h。建成海绵型森林公园,森林公园的阔叶林面积约800 亩,一天大约能释放39t 的氧气,吸收53t 二氧化硫,有效改善城市微气候环境。
生态新城在省内率先探索绿色生态城区后评估技术路线,包含绿色建筑能耗分析、运营管理现状调研、技术应用核验、区域能源运行效果评价、室内外环境质量测试等内容。据运营效果测试,城区内绿色建筑实际运行能耗约是普通建筑的2/3,绿色建筑室内环境品质明显高于传统建筑。在持续大量后评估工作的基础上,生态新城逐步建立起本地化的适宜技术体系,并不断通过项目调研和数据收集,积累反馈信息,形成数据库、案例库、技术库。基于技术经济性分析和对于项目适宜技术应用情况的梳理,初步构建了淮安生态新城绿色建筑适宜技术推荐清单。
示范意义
淮安生态新城作为江苏省首批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区,在实施创建过程中形成了“四个一”的系统化示范创建模式,形成了一套因地制宜的推进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区建设长效发展机制,为我省绿色生态城区的发展提供了样板。示范期间累计建成绿色建筑规模达到近150万㎡,年节约标煤1.2 万t。
|